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新闻

祝贺!仝小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间:2019-11-23 10:31:18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11月22日,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2019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4人,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10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内科学家仝小林当选



仝小林简介



仝小林,中医内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央保健医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和方药量效学科的构建等方面做出了扎实而卓越的贡献。

仝小林聚焦提高中医疗效这一核心问题,以糖尿病为示范,构建了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的中医诊疗新体系,创制系列治法方药,研究成果形成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和我国《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并被西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整体纳入。针对影响中医药疗效的关键因素——方药剂量,他构建了方药量效理论框架,为合理用药提供了剂量规范和科学依据,显著提高了急危重症疗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著作一等奖3项、国家图书特别奖1项。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292篇,其中SCI68篇。药物发明专利23项,转让20项,获新药证书1项。


一、为糖尿病全程提供有效治疗方药,系列成果被纳入国际、国内中医专病指南及国内西医指南


1.构建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

仝小林在临床中发现,传统“消渴病”理论认识和治疗的局限性,是长期以来中医治疗现代糖尿病疗效不佳的根本原因。他通过长期临床研究与大胆实践,突破传统,构建了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糖络并治”为框架的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提出中医“糖络病”理念,将其分成脾瘅与消瘅,按照“郁-热-虚-损”分成四期,创新应用传统经方治疗糖尿病各阶段,并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验证其有效性。他主编的《糖络病学》被纳入十三五创新教材,专著《糖络杂病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系列成果被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25项科研成果之一,并被载入《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其卓著的疗效和突破性成果被纳入全球首部国际中医专病指南及国内中医药行业指南,“糖尿病与中医药”作为独立章节被整体纳入我国西医糖尿病指南。首次使中医诊疗在专病领域与主流医学并行,找到了传统中医进入现代医学主流治疗可以借鉴的途径。这种糖尿病中医方案,为未来更多慢病、疑难病、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示范。


2.研发系列方药,为糖尿病不同阶段治疗提供新选择

在新诊疗体系指导下,仝小林将多个经典名方引入糖尿病不同阶段,并通过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确认其有效性,阐明其降糖机制。
针对糖尿病前期,他证实天芪降糖胶囊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32%,该药被《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与2017版推荐,为糖尿病预防提供新策略(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4)。该成果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评为2014年度“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奖的中医药成果,并获2016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新发糖尿病,他创立开郁清热法,研发糖敏灵丸和降糖调脂方等专利药,确证降糖幅度与一线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相当,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Diabetes Obes Metab 2013, mBio 2018)。2型糖尿病常伴发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多种代谢紊乱,而现代医学尚缺乏整体干预手段。他运用中医整体观,发挥中医慢病调理优势,针对多代谢紊乱的共同根基胰岛素抵抗,采取一体化治疗,证实降糖调脂方具有减肥、调脂、降糖等多靶点治疗作用,且调脂、减肥较对照西药更优。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诊疗研究分获2009及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糖尿病并发症是现代医学治疗难题。针对国际尚缺乏有效口服药物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他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可明显减轻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并延缓其进展(J Ethnopharmacol 2015)。针对糖尿病胃瘫,他创立的糖胃安方可恢复胃肠生物力学特性,消除患者呕吐、恶心等症状(Am J Transl Res 2017,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他首次在国际上从元基因组学角度阐明中药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ISME J 2015),研究入选Microbiology领域同年最优秀的前1%论文。他研发的清热降浊方和糖敏灵丸被列入国家重大创新药物,后者已完成新药III期临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述评中引用了12项高质量糖尿病国际中医药研究,4项来自他的团队。


3.制定首部国际糖尿病中医专病指南

仝小林的工作奠定了他在中医糖尿病领域的领军地位。他主持制定了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颁布,被新华社评价为“中医药专病国际标准化建设的先行者”,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提出方药安全有效用量策略及规范,大幅提高了急危重症疗效
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以临床评价为核心,选取有代表性的急危重症开展系列临床试验,证实各示范方药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及较宽的用量范围,并结合文献、药物实测、煎煮、药理、临床评价等方法明确经方一两的现代换算标准。他建立依据急危重症、慢病、预防等不同治疗目标的经方剂量折算方法,提出随症施量的用量策略,揭示“量变致新”、“量变致反”等量效变化规律,从而构建了以随症施量和剂量阈为核心的方药量效理论框架,为安全有效合理用量提供了理论和循证证据,填补了中医量效研究的空白。
他用该理论指导小儿肺炎(急)、急性肠梗阻(危)、慢性肾功能衰竭(重)治疗,有效率大幅提升(29%-50%)且安全性良好。他还以此理论指导了多种疑难疾病的诊治,如治疗SARS,相比西医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平均退热和肺部阴影吸收时间显著缩短,其中一组11例纯中药治愈病例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试验》,随访至今未见明显并发症。
他主编的第一部系统论述方药量效理论的《方药量效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并被纳入十三五创新教材;《SARS中医诊疗及研究》获国家图书特别奖;主持制定的《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成为全球中医使用经方和国家经典名方开发折算剂量的重要依据(Am J Chin Med 2015)。他为创建方药量效学科、推动中医走向“量化”时代奠定重要基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