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新闻

凝聚中西医协同和少数民族医药力量

时间:2024-04-15 10:16:48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全国中医药系统首次召开以加快推进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会议,与会代表开展工作交流,为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发展举旗定向——



中西医协同扩容增效,少数民族医药服务网络不断织密,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不断加强……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在保障人民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

日前,2024年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为准确把握新阶段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工作新任务、新要求提供了精确指导。这也是全国中医药系统首次召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工作,对推进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工作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协同亮点频出

“上海市鼓励优质西医医院转型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展壮大事业。全市现有三级公立中医类医院8家,其中5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针对申请转型医院,上海市严格按国家规定划定人员占比、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执行率、中医药服务占比等若干红线指标,让每一家转型医院牢牢把住中西医协同的方向,行稳致远。为进一步健全符合中西医结合发展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促进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中西医结合道路健康发展,上海市卫生健康、中医药、医保等部门通力合作,各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参与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并牵头制定了蛇串疮、劳淋等多个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规范,提升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中医药临床价值导向的主动性。”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忠在交流发言中谈到,这彰显出上海市对中西医协同发展高度重视。

上海市中西医协同发展是全国推进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对《“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推动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服务能力建设”这一要求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聚焦中西医协同长效机制,积极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截至202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总数为10906个,床位数1.38万张,同比增长4.31%,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94万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建设50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和12家试点单位;启动新时代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遴选100名培养对象,开展为期一年的集中脱产学习工作。这一系列的数据、成果反映国家层面对于中西医协同发展的高度重视。

各地工作也在中西医结合工作总体方针引领下亮点频出。

吉林省成立省级中西医结合工作专家组,同时依托相关单位成立中西医结合妇幼质控中心、中西医结合结核病质控中心和中医药健康管理培训指导中心。现阶段达到“三个一”效果,即制定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形成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51个;组建一批中西医结合科室,吉林省所有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均完成了中医类别临床科室的组建工作;培训一批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共有1900余名临床类别执业医师接受中医药培训。

“2022年我省遴选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等7家三级综合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等4家专科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工作。”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天慕说,2023年继续支持全省11家综合医院开展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目前,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已经覆盖省直和市州综合医院、专科医院。

为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湖南省与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发展思路不谋而合,近年来,湖南省通过政策引领、分类建设、实施西学中培训行动、实施改善服务行动等措施,大力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晟在交流发言中表示,湖南省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原则。推动省市级综合医院全部组建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参与的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在实施西学中培训行动中,全省统一学习课程,推动西学中培训同质化,全省西学中学员达7000余人,7人录取为全国第二批“西学中优才”。同时,鼓励协同创新,支持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省肿瘤医院搭建肿瘤中西医协同科研平台,打造肿瘤防、治、康全链条中西医协作模式。

少数民族医药“百花齐放”

我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少数民族医药在保障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增进民族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会议提出,要聚焦短板弱项,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加快提升少数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少数民族医药服务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更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

这一目标提出是基于对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职责定位的精准判断,也是各地共识。

近年来,贵州省强化少数民族医药专科建设,先后投入1.7亿元支持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中医院建设中医优势专科、少数民族医药科、“两专科一中心”等科室,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少数民族医药科技创新,支持少数民族医药专项科研课题607项,收集整理20余项苗医药、侗医药、土家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一系列举措极大提升了贵州少数民族医药服务能力,保障民族地区群众健康。

“我们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医传承创新发展新模式,致力于以苗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药挖掘整理与继承创新,建立中医药主管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沟通协调信息衔接机制。”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文勇介绍,贵州在省级医院设立“民族医药馆”高层次平台,促使少数民族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27名“方法独特、技术安全、疗效显著”少数民族医得以展示技艺。与此同时,建成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对贵州苗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文献编辑,以及加强对少数民族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药物的科学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确有“民族特色绝活”人员量身定制行医“绿色通道”,有力促进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工作及民间特色技术疗法传承发展。

地区发展各有不同,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也各具特色。青海省聚焦少数民族医药(主要为藏蒙医药)传承创新,完善顶层设计,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我们推进实施省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编印《青海省医疗机构制剂品种规范》,对全省各藏(蒙)医医疗机构生产的制剂品种名称、处方组成、功能主治、使用禁忌等进行统一规范。”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端智表示,青海颁布实施《青海省藏医诊疗规范》等多个藏医药标准规范,2023年正式成立青海省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推进藏医药标准化建设进程和提升标准运用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医药健康服务提档升级

全国16个省份印发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实施方案;持续推动首批60个试点县(市、区)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近一年来,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中医药诊疗服务获得感不断增强。会议指出,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工作,全面融入健康中国建设。

河北省在开展5年试点工作基础上,将青少儿脊柱侧弯防控工作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全省共完成1172万青少儿脊柱侧弯专项筛查工作,脊柱侧弯确诊率为4.45%,对近30万名患儿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河北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胡永平在经验交流中表示,针对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河北省同时强化科普宣教,推进多部门联合录制“开学健康公开课”,组织全省中小学生及家长收看,浏览量达1.1亿人次。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贯彻2021-203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医防协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预防和减少妇女儿童疾病发生,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中的作用。

“江西省出台《妇幼健康中医药融合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全省113家妇幼保健机构实施《妇幼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辉表示,江西全省14家三级、69家二级妇幼保健机构全部开设了中医临床科室。全省91家公立中医医院中,64家开设产科,83家开设妇科,51家开设儿科,推动省域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加快推进中西医结合、少数民族医药及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取得新成绩,助力中医药振兴发展、健康中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议的号召铿锵有力、振奋人心。(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伍志成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