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医唐慎微与《证类本草》
时间:2023-03-16 14:49:52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次
电视剧《怪医唐慎微》讲述了宋代医药学家唐慎微编著药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的故事,使这位语言朴讷、容貌不扬但又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四川蓉城民间中医走进了千家万户,让人们知晓了这部药学著作编写的艰辛历程和感人事迹。
唐慎微,字审元,北宋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州市)人,著名医学家、本草学家。唐慎微出身世医之家,北宋元祐年间行医于成都华阳,“深于经方,一时知名”。唐慎微行医过程中发现,虽然政府组织儒臣医官在嘉祐年间编写了药学著作《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但在临床使用中,一方面方药分离,多数本草有药无方,不便应用;另一方面官修本草对古代医药书籍只是选择性地采录,并不全面,尚有很多药学资料被遗弃。因此,编写一部系统全面的药典,成了唐慎微的最大心愿。
广收博览 著本草经典传数百年
唐慎微好读书,凡经史、医药、佛道无所不读,得一方、一论必记录在案。但是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搜集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因此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其为士人疗病,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录为请,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经史诸书得一药名、方论,必录以告”。就这样,经过长年的积累,唐慎微终于收集到了大量的医药资料。他焚膏继晷日夜兼程,终于在1082年编成《证类本草》,全书31卷,收药1558种(《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时增补为1746种),列附方3000余首,绘制药物插图933幅,共计60余万字,是一部划时代的本草学巨著。
《证类本草》规模巨大、内容详博、药物众多、方药并举,是宋以前本草集大成之作,使我国本草从此具备了药物学的规模。《证类本草》问世后,历朝修刊,并数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行,沿用五百多年。
大观二年(1108年),艾晟将《证类本草》校补刊行,名《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三十一卷。政和六年(1116年)医官曹孝忠奉诏校勘,更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三十卷。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又作校订,更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蒙古定宗四年(1249年),山西平阳张存惠在《政和本草》基础上,又将寇宗奭《本草衍义》分条散入书中,成为日后通行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 载药1740多种。明代万历年间,还出现《大观本草》与《本草衍义》合编的刊本,名为《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证类本草》以“大观”和“政和”两个版本为基础,先后修订40余次,唐慎微的毕生心血正是通过这些校正本流传于世,发挥着国家药典的作用。
《证类本草》上承《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以来的诸种本草文献内容,特别是将《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两书合一,并予以扩充调整,系统反映了北宋以前本草文献的内容和发展脉络,成为编撰体例较为完备的大型综合性本草,其规模和成就也为此前的多种本草文献难以比拟,是本草学研究的范本,除其后的《本草纲目》外,其他本草文献很难望其项背,在本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将我国本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影响了中国古代医学达500年之久,其取得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同类学科的前列。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说:“十二、十三世纪的《大观经史证类本草》的某些版本,要比十五和十六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以方证药 辑录大量古籍文献
唐慎微是一位临床医生,在编著本草时发扬其知医擅药的特点,注重药物功效和临床方剂的收集、总结与记载,使书中的药物讨论紧密结合临床。他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并开“方药对照”之先河,在书中绘制药图933幅,以明辨别,并说明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和主治功能,在每药之后附载有关方剂。在《证类本草》中采录古典医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方书共计80余种,还有当时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单验方以及亲验有效的处方共3000余首,方论1000余条,分别载入有关药物项下,使学者开卷尽览其用途、用法。唐慎微开创的这种“方药对照”编写方法,不仅更能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特色,且更为切合临床实际,自此而下的药物著作多沿用此种体例,可见其影响深远。
唐慎微治学严谨,在著书过程中广收博采,收集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药学资料,被其引用的书籍达240多种,如《雷公炮炙论》《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海药本草》《食医心镜》等许多重要的前代本草著述,皆有赖于他的努力才得以流传至今,为后世保存了宋以前的大量医药文献。明代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也曾用该书作为蓝本:“自陶弘景以下,唐、宋本草引用医书,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并高度赞扬唐慎微“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
最后以一首《鹧鸪天·颂唐慎微》,向一代医药学大家唐慎微致敬。
“西蜀蓉城唐慎微,专攻顽疾大师威。勤求博览搜方验,继晷焚膏著药规。
增品种,绘图徽。传承百载后人随。名扬九域功无量,德惠千秋万世垂。”(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杨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