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不药而愈”医案故事一则

时间:2023-06-23 16:20:05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不药而愈”指生病了不用吃药即可自行痊愈,出自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而当病家寻医问药时,医者能够对病家道出“不药而愈”四字,体现了经年累月的积累、对病情的准确认识以及过人的胆识。今分享一案,可谓“不药而愈”的生动例子。

该案病者蒋君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江苏省青年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因痛心大姐英年早逝,郁郁寡欢,而至味觉丧失,四方寻医问药未果,后经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花海兵主任诊治,不药而愈,欣喜之余题字一幅,记录这件事:

庚子五月梅雨季,我痛心于大姐英年早逝,郁郁难欢,忽于某日餐时味觉全失,百般尝试,只胡辣汤尚能品味,竟进五碗,甚为狼狈。后四方求药,大都从培源固本入手,未见效验,乃叹此生将与美食无缘矣。适友人推荐江阴中医院花海兵医生,花医生诊曰“心忧过甚,未得舒发,伤了心脉,不必药石,可学打牌,写字累了即去打牌,自然可愈。”我深信之,遂从冯冠群画师掼蛋。蛋余辄书画合作,亦一快事。如此半年弹指而过,不知不觉间味觉又回,五味俱还,心中欢喜,此不药而愈。愚以为有叶天士之风,特为记之。

壬寅三月廿七蒋君慧于长安桥故里

根据蒋君慧自叙,该病起于2020年的五月梅雨季节,因大姐去世,情志不舒、郁郁寡欢而至味觉丧失,属于中医“郁证”范畴。

中医对“郁证”之认识,首见于《黄帝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提出五行之郁以及相应治则。《灵枢》记载“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为后世阐释郁证与情志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元代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并创制越鞠丸以治六郁,将“郁证”具体化而分证论治。明代虞抟则在其著作《医学正传》中首次将“郁证”作为单独的病名加以论述,后有医家孙一奎提出“五气本脏自郁证”,张景岳提出“因病而郁”“因郁而病”以及“郁总由乎心”的观点,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的证治。

结合蒋君慧的描述,与中医对“郁”的认识,可以判断其味觉丧失应属于“因郁至病”。“郁”之起因在于痛心大姐之英年早逝,加之苏南地区在梅雨季节气候湿闷潮热,湿邪困重连绵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郁”的负面影响。张景岳又指出“郁总由乎心”,病家心情抑郁难欢实为心病,而“舌为心之苗”,心郁则导致食不知味。而为何“只胡辣汤尚能品味”,则是以胡辣汤味辛散,辛散开郁,故食知其味。

也正因如此,蒋君慧患病后“四方求药,大都从培元固本入手,未见效验”即是必然。根据对病因病机之分析,此证并非虚证,因此宗“固本培元”之法竟投补药,以补药之滋腻挟体内之痰郁,使患者心身压抑更甚,病情自是无从好转。幸后求医于花海兵,他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江朱氏诊法学术传承人,朱氏在辨治郁证时曾指出其要义:“七情六郁之病,虽治痰治火,自当开怀解释为上。”因此花海兵在把握住此证病因病机后,当机立断,指出此证可“不药而愈”,首要任务是“开怀解释”,即让病家心情舒畅,走出大姐去世之阴霾。

此后蒋君慧深信花海兵之言,与冯冠群画师掼蛋打牌,间有书画合作。从其自叙“蛋余辄书画合作,亦一快事”即可知郁证已解,心情已舒,味觉自然恢复如常。

此案源自于蒋君慧自叙,因此颇有晚清民国时期医话余韵,于诙谐洒脱的记述中窥探中医学之奥妙。

花海兵常言“久病易患心病,心病需用心药”,此案医家花海兵,精准把握病情,结合学术传承思想,以“开怀解释”为要点,打牌作为疏解开郁之形式,以幽默诙谐的医患交流取得病家之信任,给病家积极的心理暗示,此症即愈大半。(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家豪   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