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天人相应”的中医内涵

时间:2023-06-23 16:21:36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天人相应”指自然界和人互相感应,互为映照。这一成语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其他物质一样,都是阴阳之气相互感应的产物,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古代中国哲学、中医学等认为,“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但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论是有区别的,“天人合一”是比较强烈的天命观,“天意”可以随时体现在社会人事上;而“天人相应”或“人与天地相参”则是人以适应自然界规律为主的一种自然天道观。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有始》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又说:“人之与天地也同……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战国末期《荀子·性恶》也载:“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西汉末期《大戴礼记》中也论述了“民与天地相参”的认识,在对天命观的否定过程中,形成了“天人相应”论。

这种“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是一种认识论的方法论,即借助于对自然界中天地、阴阳、五行的规律认识来解释和指导人事,同样也用来认识人体自身与疾病及治疗。其主要精神是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所以中医理论的形成,深受这一方法论的影响。(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赵斯静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