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医僧释继洪:以医为法 慈悲济世

时间:2023-07-21 21:22:36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释继洪,号澹寮,宋元时期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人,是当时医术高超的一位僧人。他并不是岭南人,但一生中却有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游居岭南,以精湛的医术普渡苍生,并撰写医方,为岭南医学留下了丰富的宝藏。

云游岭南 以医救苦

释继洪生于南宋嘉定元年,此时正值南宋末期,朝廷腐败、家国衰落、民生多艰。释继洪家境贫寒,父母无力将他养育成人,于是便将年幼的他送往寺庙。彼时,寺庙成了孤苦儿童的收留处,释继洪正是在这样的因缘下出家为僧。由于入庙时年纪尚幼,他的俗名至今已不可考,而“释继洪”这个名字是寺庙的师父所赐的法名。

虽然日子过得艰辛困苦,但幸运的是,进入寺庙后释继洪遇到了待他如亲人一样的师父,这对他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年轻时的释继洪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公元1233年,时年25岁的释继洪在高僧的点化下,系统研习了“五明”,即古印度的五种学科:一是声明(文法、文学);二是工巧明(技术、天文学);三是医方明(医学);四是因明(伦理学);五是内明(哲学、教育学)。精通“五明”后的释继洪获准单独外出,从事弘法与行医的活动。他先后游历了岭南的柳州、熙平、连州、五羊、封州等地。

岭南四季湿热,多发流行病、传染病。游居岭南期间,释继洪对岭南瘴虐、虫蛊等现象深入研究,尽心尽力救治百姓。释继洪为百姓行医皆为义务之举。由于他医术精湛,擅于把人的性情、禀赋、劳逸与岭南地理条件、发病的症状、节气时间相结合,细心诊断、精准用药,常常获得良好的疗愈效果,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尊敬。据传,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释继洪担任广西柳州报恩寺的住持时,当地一名官员的女儿不幸染上瘴疾而昏迷不醒。病者家人几乎绝望,甚至开始为病者料理后事,释继洪得知后前往探视。在进行一番观察以后,释继洪指出病者的昏迷是因痰厥而致,并非不治之症,尚可救回。于是,释继洪以半夏末涂入病者的鼻腔内,并不停地提捏病者的鼻子,后又用苏合香丸涂抹在病者的牙齿上。片刻,病者的喉咙里便发出了声音,释继洪马上煎熬星香饮灌入病者口中使其吞咽,同时配合咽喉的按摩与鼻子的提捏。病者渐渐苏醒后,可自主慢慢吞药了。又经过二十多天的细心调理,病情终于得以痊愈,病者家人对释继洪感激不尽。

著书立说 医方传世

释继洪不仅临床经验丰富,还善于总结,把自己行医所得经验写为医方,流传后世,对岭南医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释继洪游居岭南时,正逢岭南地区瘴疟盛行。对“瘴”的解释,最早见于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释继洪在日常行医中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瘴疾的经验,他写下《卫生补遗回头瘴说》《指要方续论》《治瘴用药七说》《治瘴续说》《蛇虺螫匿诸方》《集验治蛊毒诸方》等篇目,极大地丰富了岭南瘴疾治疗的经验。

释继洪结合岭南地理气候与疾病的关系,总结自己治疗岭南瘴病的经验,将宋代李璆的《瘴疟论》、张致远的《瘴疟论》以及其他名医有关瘴疟的专著进行研究探索,结合自己先后撰写的医篇,汇成《岭南卫生方》和《澹寮集验方》这两本医著。这两本书出版后,备受国内外医学家的重视。

关于《岭南卫生方》的修纂过程,据释继洪的自序可得知他“早岁南游,辄刊瘴虐论诸方于岭表”,由此可见《岭南卫生方》的大部分内容是他在南游岭南期间所完成的。此书专门收录了治疗瘴虐、蛇伤、蛊毒等岭南地区常见病的论集,其中收载的药方多达九十多首。明代的邹善对此书评论道:“其论瘴病始末,诚有以握其要领矣。”可见该书对瘴疾有着深刻的认识。

《岭南卫生方》不仅对岭南瘴病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域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悌谦晋造氏曾指出:“自唐代以来,岭南方书已计六种,除《岭南卫生方》外,而无一部见存于本邦,赖有是书矣,可不宝重?”足见对此书的重视。

元癸未年(1283年),释继洪编辑了《澹寮集验方》。对于这本书,他说:“兹复以生平所取杂方,编次门类,叙以鄙见,质之同志。”全书分十五卷,共五十门,每门开篇作“序”,主要论述该门病症及用药。其范围涉及内、外、妇、儿、骨伤、五官多科,引用丰富的医案材料(各类医著、史书等),收集验方逾一千首,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后此书流传至东亚各国,朝鲜的《医方类聚》中就引用了上百条澹寮方。可见,《岭南卫生方》不但是研究岭南地区宋元以前流行传染病的重要文献,而且也受到国外特别是日本学者的重视。

释继洪作为一代医僧,以医为法,一生济世、拔众生之苦。他所编撰的医方医著,为岭南医学贡献了丰富的经验,《岭南卫生方》也被誉为“南海明珠”,流传千古。(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陆金国   曾旭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