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良师益友张世臣 ——五幕纪实回忆

时间:2024-05-20 11:16:23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2024年4月1日上午,我给张世臣老师发了一条微信,告诉他5月我将到北京去探望他。得知老师近几个月来一直住院,我心中忐忑不安。这次我没有像以往一样收到老师的回复,更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几个小时之后,老师竟驾鹤西去,师生从此阴阳相隔。

噩耗传来,我心痛不已,昔日与老师相处的情景,犹如电影般一幕幕在眼前回放,老师那爽朗的笑声,依旧回荡在我的耳边。

第一幕:专业启蒙

(时间:1979年,地点:北京中医学院教学楼三楼)

张世臣老师是我大学专业上的启蒙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大师兄,同时也是我人生中的良师益友。

上大学时带过我们的老师有四位姓张,张世臣老师平易近人,我们大家便直呼其名,称为“世臣老师”。世臣老师在中药行业还有“世臣老”的尊号。

记得大学的时候,一位白净面庞戴着眼镜的中年先生稳步走上中药鉴定课讲台,他微微地鞠了一下躬,随后在黑板上挥毫写下了韩愈《师说》中的名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接着他谦虚地自我介绍:“我是本校60级中药系的第一届大学生,比你们早学了几天中药,算是位学长。我毕业后到医院从事中药研究工作,1978年调回了北中医,和你们一起入校,我们是同学……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世臣老师谈吐儒雅,板书潇洒飘逸,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世臣老师学识渊博,志向高远。他不是简单地教我们认认中药,他授课的内容涉猎面很广,有医有药,有古有今,有中国有世界。在世臣老师的影响下,我对中药鉴定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1年秋,大学毕业的前半年,我被安排提前留校。我一边做毕业专题,一边兼职带新入学的学生。当年能够留在北京,留在母校,让不少同学羡慕不已。然而,我内心仍然希望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当时,我在中药鉴定教研室实习,论年资世臣老师没能排上队带我们毕业专题。我见世臣老师一个人在实验室默默地做着女贞子的化学实验,于是我把考研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了他。世臣老师当时没多说话,第二天,他给我带来一篇油墨未干的论文,题为《谈中药品种考证的思路与方法》。这篇论文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谢宗万老师的新作,谢老师是本草学界的一代宗师。世臣老师鼓励我,走出校门去求学深造,避免在同一所大学“近亲繁殖”。

在世臣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成功考上了谢宗万老师的研究生。

世臣老师曾与我分享,一个人在大学毕业后的五到十年间,常常是在寻找人生的定位,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找到,可能一辈子都会迷茫。

我是个幸运儿,在专业起步的时候就遇到了高人指引,少走了许多弯路。有人问我:“为何四十年没有改行?”其实答案很简单,是世臣老师帮我选对了终身的方向。

世臣老师不仅关心学生们的学业,日常生活中对学生也是关爱有加。1983年夏天,世臣老师送给我一本《周易参同契(新探)》,他在扉页上题诗:“侈谈国粹故步封,妄自菲薄尽无情。改革开放逢机遇,老兵新兵齐攀登。”

第二幕:母校召唤

(时间:1989年10月,地点:北京中医学院礼堂)

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幸留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加入了“中医药国家队”。此后1987年4月到1988年4月又被选送到东京药科大学进修一年,在此期间,还获得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一年的进修,让我开阔了视野,并有机会接触到日本正仓院保存的1300年前唐代的“厚朴标本”,此后又开展了“树皮年轮的研究”。我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看到学生的进步,世臣老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鼓励我大胆创新,努力进取,同时也要稳扎稳打。在世臣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在学术上不断成长,于199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世臣老师任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副主任,此间,他邀我回母校讲学。报告会在大学礼堂进行,世臣老师亲自主持,我面对的是五个年级200多位师弟师妹。被邀请回母校汇报,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是巨大的鞭策和锻炼。

母校的院庆50年、60年和2023年秩年返校日,我都回校进行学术交流汇报,寸草春晖,是我回馈母校的方式,也是世臣老师当年布置给我的作业。每次回母校,总有一种再“充电”的感觉,可汲取很多营养,并获得新的启迪与智慧。

第三幕:东瀛问答

(时间:1998年春,地点:日本东京,中日友好会馆)

世臣老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调到原卫生部担任药政局副局长,后又到国家药监局担任注册司司长,虽然位高权重,但他谦逊和踏实工作的作风从没改变。

1998年春季,世臣老师随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彭玉出访日本。当时受“小柴胡汤事件”的影响,中日传统医药交流正处于低谷,日本民众对汉方药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此时,中方代表团的来访备受关注。接待方特别安排在东京的中日友好会馆举办一场盛大的公开演讲会。

当时,我兼任在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医药协会会长。报告会之前,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科技参赞翟羽伸先生、世臣老师和我一起详细分析了日本传统医药的历史与现状。

报告会的讨论环节,我主动提问,请世臣局长就小柴胡汤事件发表意见,并自告奋勇担当翻译。世臣老师站起身,语调平和地说:“柴胡是一味好药,小柴胡汤是一种良方,千百年来在治病救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小柴胡汤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谁在使用,给谁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不合理的使用才导致了问题的发生。”他同时建议,在海外建立中医药教育体系,注重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这样才好保障中药的安全使用。

那次报告会非常成功,中日双方都给予了高度赞扬。

第四幕 香港授课

(时间:2002年10月,地点: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大楼)

世臣老师是一位全才,在研究室,他是出色的科学家;在讲台上,他是出色的教育家;在行政上,他是出色的管理者。但他自己却谦虚地说:“我不过是个‘教书匠’。”

2000年他从国家药监局退休后,受邀来到香港,担任卫生署指导专家。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署长林文健医生在唁电中提到的:“张教授以其睿智的谋略和丰富的经验,为香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把关定向,做出了卓越贡献。看到今天香港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更加思念张教授。他的贡献将被载入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史。”

1999年4月,我从日本移居香港,加盟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在此之前,浸大已于1998年开办中医课程,我们继续进行中医药学院的筹建,并着手创办香港首个中药本科课程。

当时的情况是没钱、没人、没政策。几经艰辛,香港浸会大学终于在2001年成功创办首个中药本科课程。

幸好,那几年世臣老师在香港工作,给了我很多鼓励。我跟老师开玩笑说,您当年在中药系当主任,按照植物分类的术语是:独科独属独种,一个系一个专业一个班。我现在作为中药课程主任,正在走您当年走过的路,只是班中学生人数反过来了。不是五十个,而是十五个。

白手起家,阻力重重。当时中药的师资不足,我们尝试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解决。近水楼台,我把世臣老师请来免费给浸大学生讲授其中一门“药事管理学”。虽说课堂内只有十五个学生,讲授内容又是轻车熟路,世臣老师仍然一丝不苟地备课。课后学生们的教学评价是:这位老师“有料到”(广东话意思:有真才实学)。真正的小课堂里的大专家。

香港浸会大学的中药本科课程开启了香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现在我可以欣慰地向世臣老师汇报,浸大中药已经形成了品牌,课程不仅在2005年得到政府认可而拨款资助,毕业生也已活跃在产、学、研、政各个领域。

2022年,我从香港浸会大学荣休后,来到香港卫生署工作,也是世臣老师当年工作过的地方,环顾四周,很多都是我们的毕业生。

第五幕:师生同台

(时间:2017年5月,地点:安徽亳州)

2017年,全国中药知识电视大赛在亳州举办。该活动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世臣老师是协会的首席专家。我被邀请担任总决赛评委,不用说,又是老师点的将。

在大赛开始前的空闲时间,我们一起前往华祖庵祭拜。我留意到“华陀纪念馆”的题字是由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亲笔所写。使用了耳刀旁的“陀”字,而华佗祭祀典礼的横幅上使用的是人字旁的“佗”。我想起当年在日本,似乎见到的都是“陀”, 包括注册的中成药华陀膏。于是我向解说员提出问题,询问其中的区别。

解说员踌躇了一下敷衍地回答说,可能是因为郭老当天喝酒喝多了。世臣老师听后摇了摇头,转过身来问我:“中振,你在日本十年,你怎么看?”

我试着回答道:“我国历史上两种写法都有出现,但现在我国多数使用的是‘华佗’,因为华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华佗在日本人心目中已经被神化,他们使用的是佛陀的‘陀’字,给予了超越凡俗的地位。郭沫若先生早年留学日本,题字时可能习惯用上了这个字。”

听完我的回答,世臣老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随后,我们将这个问题带到了电视大赛现场,作为总决赛的附加题目。

大赛结束后,我和世臣老师受邀到亳州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讲学,师生同台登场。

那次我汇报的题目是:本草的世界、世界的本草。介绍了过去四十年间,我到世界七大洲四十个国家和地区考察传统药物的收获与心得。其中特别提到了南美玛雅文明与传统药物,因为这个题目是20年前世臣老师布置给我的作业。

会后老师再次鼓励我,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应注重科普工作。你身处香港,有更多机会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地传统医药,应当将其系统整理出来。

2020年春,疫情肆虐,我闭关600天完成了喜马拉雅200集的音频讲座,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域外本草记》和《中振话纲目》,我都第一时间寄送给了老师。

世臣老师收到后,不仅逐篇阅读,并于2023年5月17日在微信中回复我,“中振:中国之本草,乃世界医药学中之奇葩,你多年执着于本草文化工程,国内外奔波,其辛苦可以想见,但付出终有所成,可喜可贺!使中国本草广为世人所知,亦为本草之幸!深望百尺竿头,再接再厉!”

四十多年来,世臣老师不仅引领我专业入门,并一路扶持,不断为学生搭建平台,如今老师远去了,相信他在天之灵仍旧在护佑着学生。(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