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养生

跟孙思邈学养老四要

时间:2024-07-10 14:04:34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也是一位长寿医家,在医药和养生实践方面均作出了不朽贡献,其所著的《千金要方》,是集养生术大成之作。孙思邈晚年又著《千金翼方》,补充丰富了《千金要方》的内容。在《千金翼方》中,孙思邈提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此“养老四要”至今仍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

耳无妄听

耳为肾所主,为肾之外窍,通于脑,是人体的听觉器官。耳的听觉为心神活动体现之一,故有“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之说。耳与五脏皆有关系,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五脏的整体协调活动是耳功能正常发挥的必要条件。

耳是人体接受外界声音刺激的重要途径,故外界环境因素对耳的影响很大,现代社会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药物的副作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听力造成损害。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肾气不足,如果长时间专心分辨微弱、断续不清的声响,或者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就会耗损人的精、气、神,造成缓慢、进行性听力损伤,影响老年人耳的功能。

耳的外形还能反映人的禀赋强弱,一般而言,耳郭宽大厚实、润泽红活,耳垂肥厚下垂者,多健康而长寿。耳又与十二经脉联系密切,是整个人体的投影,可通过耳部的变化诊断全身疾病,还可刺激耳穴达到防治全身疾病的作用。

做好耳部按摩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健耳的重要方法,可以刺激耳部诸穴,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亦能增强耳部气血流通,润泽外耳肤色,抗耳膜老化,预防耳病。具体做法为:依次双手按摩耳根、按摩耳轮、摇拉双耳、弹击两耳,同时坚持鸣天鼓。鸣天鼓即以双手掌捂住两耳孔,五指置于脑后,用双手中间的三指轻扣后脑部24次,可闻及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然后两手掌连续开合10次,此法能促进耳道鼓气,震动耳膜。

老年人也可通过按揉耳门、听宫、听会和养老等穴位,起到通利耳窍、防治耳病的作用。饮食上也可适量食用核桃、松子、黑芝麻、首乌、枸杞、山药等具有补肾的药食两用之品。

此外,老年人基础病较多,要严格控制耳毒性药物的使用,遵守用药禁忌,随时观察用药反应。

口无妄言

“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内心活动的声音,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人进入老年后,机体生理功能自然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生理和社会的原因又容易导致老年人产生失落、忧郁、孤独、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变化,若遇不良环境和刺激因素,均可引起七情失常,又通过不当的语言宣泄出来。故老年人要保持豁达宽宏、谦让和善的处世心态,不妄论是非,不执着口舌之争。日常亦可多加按揉合谷、太冲、期门、神门等调畅情志、安神调心的穴位,以保乐观情绪,坚强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身无妄动

“生命在于运动”,人体通过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畅通、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延缓器官的衰老。然而老年人多精气虚衰,气血运行缓慢,基础病、慢性病缠身,体内多瘀多滞,所以要把握运动量和运动时间。运动不宜过于激烈,运动量宜小,动作宜缓慢而有节律,做到科学运动,对老年人身心产生良性刺激,有利于消除孤独、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消极情绪,促使精神焕发。

中医重视动静结合,提倡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形神共养,动静结合,故有“身无妄动”的养生之戒。老年人可结合个人身体状况,合理选取散步、慢跑等方式,提倡采取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气功等中医传统养生功法,达到顺畅血脉、通利九窍、调养脏腑、增强体质的效果。同时要尽量排除杂念,锻炼静功,利于精神内收。老年人要做到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动而不妄动,以使身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方能利于防病健身。

心无妄念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藏神,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所出,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统归于心。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变化,皆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心神为生命的主宰,情志伤人发病必先伤心神;同时肝藏血而主疏泄,调畅气机,对调节情志活动有着重要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在志为思,与人的思虑、记忆等精神活动有着紧密联系。

历代养生家皆主张人的精神要保持清静、乐观,老年人尤是,故孙思邈主张“心无妄念”,才能有益于健康、长寿。老年人如若想要达到“恬惔虚无”的精神境界,就要尽可能地减少欲望、去除杂念、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做到热爱生活、保持自信、勤于用脑。可以练习书画、垂钓,多闭目养神、静坐等,达到收摄心神的效果;也可采取穴位保健的方法,日常坚持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以收养心安志、内守精神之功。

同时老年人要尽量避免丧葬凶祸、离别忧伤的环境和场景,对疾病树立乐观心态和信念,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疾病征兆,积极主动治疗疾病,以契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养生保健理念。(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