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中药鉴定:望而知之谓之神

时间:2024-03-02 16:09:50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技术与手段不断应用到中药鉴定学科中,包括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分子鉴别等手段。中药的鉴别水平日益提高,“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时代正在逐渐成为历史。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本草纲目》留下的中药性状鉴别的宝贵经验万万不能丢。

澄清混乱

吃中药,最怕碰上假药。中药是治病救人的,同时也是商品,可以牟利。有句俗话说:“打铁的、劫道的,比不上卖药的。”意指药品的市场利润颇高,不乏卖假药的牟取暴利。

市场上的中药品种混乱会引起医患纠纷。《本草纲目》引用了当时的一句谚语:“卖药者两眼,用药者一眼,服药者无眼。”澄清中药品种混乱是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初衷。

李时珍认为编著《本草纲目》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件事。他用了相当大的气力和篇幅记录中药鉴别的知识。

假药和劣药,古今中外均有之,对此人们深恶痛绝,恨不得把这些造假药的丧尽天良之人打入十八层地狱。“十八层地狱”的其中一种说法中,专门有惩治制造假药之人的一层,名字就叫灌药地狱。在中国香港慈云山的寺庙里,有一组琉璃砖制作的地狱造像。灌药地狱图旁边写着:“私造假药,出售迷幻药剂,误人病情,视人命如草芥,罪恶滔天,死后应受灌药苦刑。”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然,要杜绝假药,单靠诅咒解决不了问题,要靠发展鉴别技术,靠法治管理。

经验鉴别

中医临床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中药鉴别同样需要先从观察外观开始,可谓“望而知之谓之神”。

我的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谢宗万针对中药的性状鉴别,曾提出过“辨状论质”的观点。辨状,辨别药材的质量,用眼、耳、口、鼻、皮肤对应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辨别药材的真伪优劣。用眼看、用耳朵听、用口尝、用鼻子闻、用手触摸,这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性状鉴别法,又叫经验鉴别法。

经验鉴别法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医药界前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在民间也广为相传,很多鉴别术语都被记录在了《本草纲目》中。

望闻问切

第一,望。整体看药材的“精气神”。与日常生活中去菜场买菜相似,有经验的人不需要用手挨个掐一遍,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哪棵菜嫩。许多容易混淆的中药也可以通过对外形的鉴别加以区分。中药界有不少经验术语可形象生动地表达鉴别特点。例如,野山参的鉴别特点“芦长、碗密、枣核芋、锦皮细纹、珍珠须”。仅14个字,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药材的颜色也是一个重要特征,需要察颜观色,很多药材的颜色和内在质量密切相关。比如,麻黄的鉴别特点——“玫瑰心”,指麻黄呈红棕色的髓部。实验证明,“玫瑰心”的部分就是麻黄生物碱类成分的集中部位。再比如,呈黄色的黄芩质量好,变绿了就不堪用了,变绿说明药材的有效成分发生了变化。

第二,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流传至今,中华民族祖先寻找中药的最初途径即身体力行。一个“尝”字道出了口在中药材鉴定中的重要作用。舌尖是味蕾最为集中的地方。味,指口尝后所感觉到的真实味道,如酸、苦、甘、辛、咸、涩等。黄连的苦味与所含的生物碱类成分有关。甘草的甜味与其所含的甘草甜素有关。切记,口尝药材只可浅尝,尝后需要漱口,没有必要把药吞咽下去。

第三,闻。气,指鼻闻后的感觉,有香的,也有臭的,包括直接嗅闻完整的药材,或把药材剥碎、搓揉、折断后闻到的气味。每种药材具有不同程度的特别气味,尤其是一些含挥发油的药材,香气尤为明显,如川芎、当归、辛夷、厚朴,还有臭烘烘的阿魏等。

第四,听。《本草纲目》这样记载黄连:“选粗大黄色鲜明,多节坚重,相互碰击有声者为胜。”我见过同仁堂的老师傅用脚踢踢装药材的麻袋,一踢就知道药材质量如何。一筐药材往地上一倒,一听声音就对品质几何了然于胸。

第五,摸。与中医号脉一样。用手触摸冬虫夏草的柔韧程度,便能知道是否为了增重被不法商人用碱水泡过。用手掂量一下三七的重量,就知道质地是否上佳。有经验的人用手摸一摸枸杞子,就会知道里边的糖分够不够、是新疆产的还是宁夏产的。

中药鉴定的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多种方法结合使用,除了上述方法,还有水试、火试等方法。

《本草纲目》有“牛黄挂甲法”的记载,用来鉴别真假牛黄,这个方法流传至今。取少许牛黄粉末和水调匀,涂于指甲上,若指甲被染上明亮的黄色且经久不褪,并有显著的清凉感,则为真品。

乳香的鉴别可以用到火试。乳香产地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中药用的都是进口乳香,市场上的伪劣品很多,有的加松香掺假。将其点燃,闻一闻气味就知道了。火试也是鉴别海金沙的一种方法,将少量海金沙撒于火焰上,会产生爆鸣声及明亮的火焰,无灰渣残留。

鉴别实践

以上经验鉴别的方法,可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最为好用。

我和老搭档、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陈虎彪主编了一本《中药材鉴定图典》,对《本草纲目》中记录的经验鉴别方法和民间老药工口传心授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这本书已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德文、俄文、越南文出版。这本书的译本特点是由当地专家翻译,并由当地出版社出版,因为实用,在海内外都很受欢迎,也说明中国传统的方法并不过时。

我曾受邀到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考察,鉴定300多年前输入欧洲的中药。那些样品不允许做任何破坏性的分析,只能用肉眼看。通过性状鉴别,解决了很多难题。此法简单实用,没有污染,离开了实验室,也能用得上,是随身的功夫。

我多次当过认药知识比赛的评委。认药知识技能比赛活动很能调动参赛者的积极性,最能检验中药从业者基本功。有人问我招研究生都考些什么内容。我的试题是公开的,凡是中药专业毕业的一定要考认药。授课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知行合一,既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

中国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据说就是李时珍时代传下来的。吃过药后要保留药渣,并将药渣倒在路边,方便复核鉴别。学习了李时珍的方法,我在教鉴定课时,也从药房拿来药渣让学生辨认,以此可以巩固各个药材的鉴别知识。(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