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陈藏器和《本草拾遗》

时间:2024-03-23 20:58:16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陈藏器(约687—757年),盛唐时期医药学家,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他撰著的《本草拾遗》,不仅为《唐本草》拾遗补缺,极大地扩充了本草学的视野,而且在药剂分类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身在官场 心系杏林

陈藏器自幼聪慧过人,童年时期就跟随懂医识药的父亲和邻居到野外采药,每次都能认识几种药草,对相似易混药草具有异于常人的辨别能力。结伴采药的邻居对陈藏器父亲赞叹道:“令郎日后必成大器。”两三年后,陈藏器开始帮助父亲炮制、存储药材,学习药物配伍知识。少年时代,家中亲人病逝,他决心下苦功研习本草、精修医道。他到处搜罗散落乡间的医书,认真抄写、反复阅读。每逢集日,他都要蹲坐在悬壶卖药的摊位旁边,观看民间医生的看病过程,揣摩临证门道。经过几年的磨砺,他未及成年便能给求医者切脉诊病,在家乡十里八村小有名气。

开元(713—741年)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推行改革,选贤任能,百业兴旺,唐代进入开元盛世。开元初年,陈藏器在家人的敦促下,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被任命为京兆府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县尉。县尉是县令、县丞之下具体负责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征收赋税等项庶务的基层官员,多为进士进入官场的初始职位。县尉虽为九品小吏,但三原县是距京城长安只有七八十里的京畿要地,陈藏器来此任职,表明朝廷对他的器重。

在三原县县尉任上,陈藏器一方面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另一方面又心系杏林、情牵本草,经常行医施药。他在庶务之余为人诊病赐药之事逐渐传开,三原县境内和周边的求医百姓纷至沓来,陈藏器医名渐起。据传说,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第十八子李瑁身患怪疾,感觉饥饿却倦恶进食,瘦骨嶙峋,终日卧床不起。太医院的太医们治疗多日后感到束手无策。陈藏器听闻此事后,通过官场熟人向皇室进献秘方“药茶”,用后疗效明显。几个月后,李瑁病愈,玄宗大喜。后世称陈藏器为“茶疗鼻祖”。

陈藏器在精读和应用《唐本草》《本草经集注》等典籍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药材未被收载,遂萌生了补编本草书籍的念头。唐代是一个重视发展医药事业的朝代,尊重像陈藏器这样儒而通医、能官能医的人才。陈藏器的想法,获得同僚的理解,得到官方的支持。

《本草拾遗》 流传甚广

唐代初期,唐高宗李治敕令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苏敬携同重臣李勣、长孙无忌、孔志约和御医等20余人,以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为底本,补增阙略,析疑匡谬,绘制图谱,编撰新的药书。显庆四年(659年),《唐本草》成书,收载药材850种,以朝廷名义颁行。

在《唐本草》颁行80年后,陈藏器参阅历代医药、史书、地志、杂记等文献110余种,经过多年的民间访谈积累,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撰成《本草拾遗》。该书包括“序例”1卷、“拾遗”6卷、“解纷”3卷,共10卷。卷一“序例”部分,为全书的总论;卷二至卷七“拾遗”部分,按照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6部收载《唐本草》遗逸药材700多种,介绍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药法、别名、形态、生境、产地、采制、禁忌、混淆品种考订等;卷八至卷十“解纷”部分,意在解除旧本草内容的纷乱,纠正性味功效、品种产地等方面的舛误,涉及265种药材。

《本草拾遗》刊刻问世后,受到医药界的重视,流传甚广。引用《本草拾遗》相关内容的著作,主要有唐末五代医药学家李珣的《海药本草》,北宋开宝年间刘翰、马志等的《开宝本草》,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李穆等人编纂的类书《太平御览》,北宋名医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及《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等。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本草拾遗十卷……其书失传,惟嘉祐补注广引之。《本草拾遗》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原书因仅有手写本流传,在南宋时期亡佚,后世医书、药书引用《本草拾遗》皆为借助于官修刻印版《嘉祐本草》《政和本草》等书的间接引用。

在《嘉祐本草》药材条目释文中,引自《本草拾遗》的内容,均注明“新补见陈藏器”。《政和本草》药材条目释文中,引自《本草拾遗》的内容,均注明“陈藏器余”。宋代和其后的药书编纂者充分地尊重前人和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著书时恪守标注引用文字出处的“规矩”。用现代语言来陈述,就是药书编修者具有强烈的知识产权意识。正是这种令人景仰的知识产权意识,才使现代研究者能够借助《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等药书,将《本草拾遗》佚文摘选出来,最终汇集成当代人所看到的辑佚本《本草拾遗》。

药学贡献 影响深远

《本草拾遗》在原书失传的情况下依然被辗转引用,成为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本草典籍。明代医药学大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一“历代诸家本草”中对此书赞赏有加:“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陈藏器是浙东地区第一位有全国知名度的医药学家,清代史学家、浙东学派集大成者全祖望称其为“四明医学之初祖”。美国汉学家谢弗(E.H.Schafer)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赞誉陈藏器是“8世纪伟大的药物学家”,赞誉《本草拾遗》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本草拾遗》内容丰富,广采博取,收载了诸多以往未入药书的药材,其中有收集于民间的土药材,也有来自波斯(伊朗)、拂菻国(东罗马帝国)等地的洋药材。当年,官修《唐本草》比之参照底本《本草经集注》新增药材114种,而仅凭一己之力撰成的《本草拾遗》收载新药竟多达700余种(按辑佚本统计),是《唐本草》新增药材数量的6倍多。《本草拾遗》的问世,使本草家族成员出现史无前例的一次“爆增”。

首倡药材十分法,是《本草拾遗》在药学领域影响深远的一项开创性贡献。陈藏器在“序例”中提出:“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接着,他依次指明十种药材的治疗效用并举例:宣可去壅,即姜、橘之属是也;通可去滞,即通草、防己之属是也;补可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赵佶编撰的医药学教科书《圣济经》,其中的“审剂篇”移用了《本草拾遗》的药材十分法,提出方剂十分法,在“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每个字的后面都加上一个“剂”字。例如,“郁而不散为雍,必宣剂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类是也”。(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