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养生

想要控糖 请别忽视失眠

时间:2024-03-09 11:08:40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李阿姨是一位有着10年“糖龄”的老患者。平日,她严格管理自己的饮食、运动,血糖控制良好,是大家眼中的“控糖达人”。可最近半年,李阿姨的血糖总高高在上,这让她很困惑,明明按时服药,饮食、运动也很规律,怎么血糖就无法回到以前的水平呢?经过仔细询问,原来这段时间她出现了失眠的情况,每晚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经过中药及针刺调理,李阿姨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血糖也趋于平稳,笑容再次回到了她的脸上。那么,失眠与糖尿病有什么样的关系?中医药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应对失眠呢?

失眠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等,影响白天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等社会功能。研究显示,全球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为9%~15%,我国约31.2% 的人存在严重睡眠问题。

睡眠质量下降可引起糖代谢紊乱,诱发糖尿病。而长期的失眠状态更会阻碍下丘脑—垂体轴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影响患者的内分泌稳态,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体内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从而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两者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不断恶性循环,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也会加速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有研究指出,近25%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失眠症状,其中超过75%的患者出现至少1种诸如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等症状。因此,调节糖尿病患者的失眠症状对血糖控制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药治疗有优势

糖尿病伴失眠归属于中医“消渴”“不寐”范畴。消渴病患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不寐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不得卧”“目不瞑”,其病机为阳盛阴衰,阴不制阳。故二者有着相同的发病机理。阴虚内热,热邪上扰心神,以致心神不安;阴虚则神失所养,又加重不寐。消渴日久,病情迁延,耗伤气血津液,内生痰瘀等有形实邪阻遏气血,扰乱心神,亦会引发不寐;或消渴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致阳无法入阴,阴阳失交,心神失养,致使不寐发生或加重。临床治疗上,总以滋阴清热、宁心安神为大法,常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百合地黄汤等方加减。临证过程中,也会根据痰湿、瘀血、气滞、痰热等的不同,辨证施治。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糖尿病伴失眠方面也有良好的效果。《奇经八脉考·阳跷脉》说:“故阴脉营其脏,而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认为阴阳之气于阴阳跷脉循环,循环运行受阻,就会出现不寐。针刺治疗消渴伴不寐的机理在于协调阴阳、调整脏腑,以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首为选穴依据,辨证选用内关、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安眠、后溪等穴位进行针刺,可以延长睡眠时间,改善失眠症状。

耳穴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耳穴压丸可以有效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练习中医传统功法,如太极、易筋经、八段锦等,可以整体而全面的调节机体功能、改善身心健康,从而调整睡眠、控制血糖。此外,中药局部熏洗、穴位贴敷、拔罐也能一定程度地改善睡眠。

在本病治疗过程中,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中医治疗糖尿病伴失眠就非常重视精神调治,比如可用五行音乐疗法。该疗法是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用以调养身心、平衡阴阳、畅达脏腑、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法。《黄帝内经》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中医学以五行理论为基础,将五音对应五脏,临床辨证施乐,通过不同的调式所产出的声波及旋律,影响不同的脏腑,以促进人体五行阴阳恢复平衡,改善机体各项功能。如运用徵调配合羽调音乐,可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安抚与放松,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日常起居调摄有讲究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做好日常起居调摄对于改善睡眠也大有裨益。为顺应四时、阴阳变化,春夏应夜卧早起,秋季应早卧早起,冬季则早卧晚起,但最好都在日出前起床,不宜过晚。

饮食应定时定量,清淡且富有营养,晚餐不宜过饱和过晚。胃不和则卧不安,过饱和过晚进食都容易增加胃肠负担,诱发失眠。长期晚餐过饱会反复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担,也不利于血糖控制。晚餐过晚还容易增加尿路结石发生的风险。睡前不宜饮用白酒、浓茶及咖啡。

还要注意养性调神,保持良好的心态,戒怒,少思,心情平和,睡觉的时候自然也就放松愉悦了。好的就寝环境有助于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光线柔和、温度适宜、无噪声干扰,保持被褥整洁舒适,适当点缀一些花卉盆景、可爱玩偶,都可以增添生活乐趣,缓解精神紧张。

推荐糖尿病患者坚持睡前用温水泡脚,这对助眠有一定帮助。有条件的话,还可同时配以足底按摩。睡前饮用一杯温热的低脂无糖纯牛奶,不仅可以帮助改善失眠,还能稳定血糖,一举两得。

总之,失眠要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高度重视。如果您正遭受失眠困扰,经过自我调节不能缓解,就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丽娟  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