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养生

络索米:清明节的特殊食疗方

时间:2024-04-05 16:16:22 作者:liujian 点击浏览: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柳》记载了一种清明时节健脾和胃的饮食调理方,其制作方法是用四五月份的鲜柳枝煮水,再用柳枝水煮小米饭,煮熟后将米饭刨松散,洒入面粉滚均匀,被裹上面粉的饭粒圆滚滚如珠子般,晒干后装袋悬于通风处久存之,这就是络索米。

为何称“络索米”

“络索”一词,古今中医词典搜寻不见,但历代中医文献中却多有出现。如《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三卷·鳞之一·守宫》有“祛风散:用东行蝎虎一条(焙干),大蚕砂五升(水淘炒)。各为末,以小麦面四升,拌作络索,曝干研末。每服一二合,煎柏叶汤下,日三服,取效”的记载。可见,“络索”一词应该就是指裹上面粉的食物,所以将米饭粒滚上面粉成珍珠状,就称“络索米”。现代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零食——鱼皮花生,是将花生裹上一层糕粉制成,它的做法其实就与“络索”类似。

络索米可治脾胃虚弱

《本草纲目》记载,络索米可治疗“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下不化,病似翻胃噎膈”。柳枝煎水制备络索米,更能助小米之健脾胃、化痰湿之功力。因柳枝苦寒无毒,能祛风止痛、去痰热、治淋疾。而且原文交待煮食也是很讲究的,水烧开后下络索米,待米下沉后关火,稍置米会上浮,若尝米无硬心则熟,可捞食之,也可带汤食。

络索米饭方集米和面食于一体,又通过特殊处理取长补短。如面粉本性温,而久晒陈面则“取其面性已过,不助湿热,惟甘平之性,能和中消导,利水道,益脾胃而已”,所以中医称之为“寒食面”。小米多指去壳后的粟粒,《本草纲目·谷二·粟》:“北人谓之小米也。”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五》强调粟米“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制成络索米更增加了和胃止呕降逆之功效。《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脾胃》中也强调“脾弱,食不化,似翻胃,煎汤煮小米,滚面晒收,每用烹食”。《寿亲养老书·食治老人脾胃气弱方》有载治“食治老人脾胃气弱虚,呕吐不下食,渐加羸瘦”的粟米粥方,就是“粟米(四合,净淘),白面(四两)。上以粟米拌面令匀,煮作粥,空心食之。一日一服,极养肾气和胃”。这些都是极富特色的中医饮食调理方法。

络索法多用

有些药食两用之药材拌面络索,也能当饭食服用并防治疾病。如《证类本草·卷第九·恶实》载牛蒡“味辛,平。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生鲁山平泽……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饭食之,消胀壅”。

另外,有些味重口苦之中药材,切碎裹上面粉做成络索饭样,不仅便于服用,还能矫味助效。如《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七·老老余编(下)》:“椒面粥 老人噎食,胸胁逆满,食不下。蜀椒(末,五钱)、白面(五两)。上以苦酒浸椒一宿,明旦取出以拌面中,今煮熟,空心食之,日二服”。蜀椒味过辛香,裹面成络索样晒干,不仅保持蜀椒之药效,更能牵制其过于辛热,还便于服用。再如前面已介绍的《本草纲目》祛风散方,用蝎虎、蚕砂研末后拌作络索,曝干服用,也有矫味之效。此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二·诸疳方治·治疳泻方》记载樗白棋子,可“治疳气瘦弱,下痢白脓,久而不瘥”,做法是“以樗根白皮捣细碎。面拌和,切作小颗棋子,日晒少时,又拌面一次,凡三过为度。水煮熟,加盐醋顿服,量大小与,困重者服之,瘥”。

总之,最贵的药物并非是最好的,中医有大量朴实的、有特色的饮食调理方剂有待传承。《黄帝内经》中也认为,在保证有效的前提下,能用饮食调理法就尽量不用针药,以便把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牛淑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39健康网搜狐健康新浪健康网易健康